不再“看?!?,武漢提出未來五年變身“海綿城市”
根據武漢市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,武漢將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,著力應對極端天氣,提升排漬能力,加快解決城市漬水。完善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系統,科學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。
“海綿城市”,是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,發揮城市建筑、道路、綠地和水系等生態系統的作用,實現雨水自然蓄積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。
“武漢應該是國內建設‘海綿城市’條件最好的城市之一?!蔽錆h市委書記阮成發說,過去,武漢水網遍布、濕地眾多,就是個“海綿城市”,但在工業化、城市化的進程中,水面縮減,城市“吸水”能力降低?!艾F在,我們要找尋一條有效的路子,逐步恢復城市的自然生態?!?/font>
武漢市政協委員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過文俊提出,應大力推進武漢“海綿城市”建設。如出臺相關優惠政策,加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力度,設立“海綿城市”產業投資基金。針對不同類型的“海綿城市”項目,設計差異化的PPP實施模式,或采取多種模式有機結合的復合模式。在借鑒其他城市先進經驗的基礎上,對“海綿城市”建設領域進行探索。
武漢市人大代表、中央商務區控股公司總工程師郭剛艷表示,建議積極申報綜合管廊國家試點城市,打造一批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項目相結合的示范項目,恢復黃孝河上部明渠排水、景觀工程、地下采用綜合管廊,綜合敷設給水、電力、再生水等工程管線。
武漢是全國首批“海綿城市”試點城市,根據該市水務局發布的《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》,將在該市青山和四新兩地示范區試點工作,計劃三年投資162.9億元,實施項目455個,到2017年,兩大示范區內澇防治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。
根據方案,2015年至2017年三年為武漢打造海綿城市試點期,實施項目包括居住小區、公共建筑、公園綠地和道路海綿性改造,排水管渠泵站建設、城市水系生態修復及監測評估平臺建設七大塊內容,總計劃投資162.9億元。至2017年末,武漢爭取實現城市雨水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。(記者 劉坤)
